肢體語言


手臂交叉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小孩子的肢體語言?像兩、三歲的小孩因為會講的話不多,所以他們會大量運用身體語言再搭配簡短的一、兩個字,傳達出他們的情緒,像他們生氣時,經常會看到他們把雙手擺到胸前交叉,然後說:「不要」。在身體語言的領域裡,手臂格外有趣,因為光是採取交叉的姿勢,它們便足以在人與人間構築一道防衛的『屏障』。」 

人的手臂可以在我們不自在的時候交叉,像一聽到我們不敢苟同的事情、處於緊張狀態,或是負面思想通過我們的心,我們就會採取防衛姿態。這個姿勢經常會在捷運站、火車站、電梯排隊……任何會讓人感到不自在或不安全的地點看見。另外還有一種變形的兩臂交叉法,像J.K.羅琳走上紅地毯時,一隻手會伸向另一側的耳朵做調整耳環的動作,這也是就近以手臂形成的防衛機制。 

所以在工作上,在和同事、客戶或上司開會或討論期間,如果他們忽然出現兩臂交叉的姿勢,那你可能提出了什麼他們不認同的事。他們或許嘴巴上會說一切沒問題(但態度猶豫、聲音較小),但這種姿勢,或許再加上表情的轉變(較「不開放」),就足以敲響警鐘了。 

當遇到對方雙交叉的情況時,拿個東西或找事給對方做,這樣都能讓他們打開雙臂的「死鎖」。有一次他和一位女同事去做了一個簡報,女同事感覺客戶突然出現「不太有興趣」的手臂交叉狀態了,當時他們手邊也沒有合適或相關的文件可以給對方,於是她就拿起一罐新的咖啡,假裝緊得沒辦法開,然後問客戶願不願意幫忙。客戶眉開眼笑的幫她,此時他的雙臂打開了,他們也提早進行中場休息,趁著喝咖啡時他們就順便問客戶是不是有需要解釋的地方。不過在與人互動時,解除防衛狀態,採取「開放」的姿態,才有助於雙方的談話有結果。

壓力下,手最常見的動作 

研究調查顯示,在處於壓力的情況下最常見的手接觸頭或臉的動作依序是:

1. 托著下顎。

2. 托著下巴。

3. 摸頭髮。

4. 托腮。

5. 碰嘴巴。

6. 支於鬢角處。

人在感到不自在時所做的撫摸、擁抱和觸摸等自我安慰的姿勢,據與孩童時期有關。頭部動作是個有趣的範疇,它能鼓勵人們說話並營造親密和諧。

5種用點頭表示「贊同」的模式:

•鼓勵的點頭──對,好極了。

•承認的點頭──對,我還在聽。

•理解的點頭──對,我了解你的意思。

•事實的點頭──對,事實就是這樣。

•認同的點頭──對,我會這麼做。 


求歡式說服術提出誘因 

3個重要的問題,可以協助你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找出說服對象的利益何在:

 1. 為什麼對方支持我的想法,就會他有利?

2. 什麼是對方想要,我又給得出的東西,能夠換取支持?

3. 什麼可能是對方會拒絕的原因? 


傾聽對方說什麼 

自覺是內心的一具溫度計,告訴我們當下的心情是快樂、悲傷、不安,還是充滿信心。在說服別人時,如果你能夠展現更多的自覺,不但會更清楚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得知對方的反應.

缺乏信心或害怕失敗的服者,往往會過分在意自己提出的訊息,耳中只聽見自己講的話,腦中也只想著下一句該什麼。認真觀察對方的反應,適時調整自己的容,才可以繼續留在賽局中。世界的步調快速、人的時間有限,「第一印象」成了我們不斷被人評判的標準:要不要相信我們、要不要喜歡我們、要不要與我們合作、要不要跟我們談戀愛……大家全憑直覺下定論,「說話」扮演傳遞資訊的角色,身體則負責傳達感覺。

人的一舉一動會大聲喊出你或許不想透露的心情和感覺。今天就算我們不是在講假話,可是說出來的話搭配了會讓人懷疑實情的身體語言,言語和身體語言就無法達成「一致」。傳達錯誤印象或許只是個尚未改正的壞習慣。噘嘴、雙手托腮、說話時以手指掩嘴、在不恰當的時刻嘆氣、一邊說話一邊不斷調整坐姿……這些或許都只是不當的習慣,而不是代表特定感覺的姿勢。但重點在於:它們可能會被誤解。身體語言走漏了你不想透露的風聲,已經夠不好了;如果你只是惱人的習慣或舉止扭曲了你的訊息,讓你很「無辜」,那就更不妙了。

謊和欺騙的範疇令許多人著迷,也是諸多科學研究的主題;心理學家及其他研究人員一直在探索這個領域。一如解讀身體語言行為的其他層面,沒有單一姿勢可以證明你的觀點無誤。而讓情況更加不利的是,它是一個我們從童年就不斷演練的行為。即便到青少年階段,乃至步入成年之初,我們仍會對我們煩惱多多的父母「選擇性」的吐實。所以……,熟能生巧。
如果和你打交道的是你本來就認識的人,事情就簡單一些。你可以比較那個人的行為與呈現的任何偏差。如果對方是你不熟或第一次見面的人,那就要觀察他們在凡事放鬆且從容時,也就是他們完全不會不自在時的言行舉止。當你開始熟悉一個人的習性之後,察看是否有「行為變異」的指標。你必須看他們的表情、眼部活動和目光、手部動作、自我安慰的姿勢、手臂的動作、腳與腿的活動,以及副語言

謊的人笑得比較少 

一般認為,你可以分辨某人是不是在謊,是因為他通常會綻放一抹微笑來掩蓋事實。當然,這是因為如果對方不老實,你會預期在他臉上看到與事實截然相反的表情。微笑看來較不可疑,還有附加利益:我們知道,微笑通常能增進對方的好感。老是以貌取人,人類不都這樣嗎?大致來,事實未必如此。所有研究顯示,謊的人反而笑得「比較少」。這不是騙子不會笑,他們只是笑得比較少。騙子會認為,人家看他們在笑會起疑,所以刻意抑制自己笑出來。 

人們撒謊時的笑都是「假」笑。要尋找不真誠笑容的典型徵兆,請記得,假笑通常出現得急,維持得比真笑來得久,然後驟然而逝。「有感而發」或真實的笑,通常出現得緩,也消失得慢。當你對某人謊時,要製造真誠的笑很難。別忘了,假笑的臉是不對稱的,而且嘴角不會上揚,反而會下垂。就多數人而論,歪向一邊的笑顯然不是發自喜悅的真笑。但我們在一般「禮貌性」的互動通常不會介意這麼多,因為笑就是笑,我們能自我調適到心領神會就好。但如果我們要尋找支持其他身體信號的線索,這種笑就能協助我們判斷。

眼神瞟左可能正在編謊 

 神經科學家一致認為大腦的左右兩邊各司其職。左腦是邏輯的腦,處理理性、分析和語言活動;右腦是較有想像力及創造力,也較憑「直覺」的一半。左右兩腦的功能有以下明顯的區隔: 當你要取用「貯存」於大腦的資訊(也就是回想)來搜尋某個問題的答案,你的左腦會比較活躍。如果你在謊,大腦就不會回想,但它必須運用想像力來創造虛構的答案,所以這是右腦的活動。

已經有研究發現,因為我們在和另一人話時都會自然中斷眼神接觸,視線的方向可以透露一個人有沒有在講真心話。為什麼?大腦的兩邊各自掌控身體相反邊的活動(這點你或許已經知道),說得更明白點,左腦掌管右側,右腦掌管左側。 所以,如果對方在回答你的問題的時候望向右方,他可能是在說實話(左腦職掌回想)。 若對方的眼神瞟向左方,他們或許正編織謊言,因為它是來自大腦負責想像的右半部。只要暗中確立視線接觸的模式,這會是個相當有用的指標,可以助你配合其他線索證實誠實與否。

伸手摀嘴是想掩蓋謊言 

就小孩子而言,只要看到他把手放在嘴巴外面,爸媽就知道他八成要準備謊了。長大成人後,我們欺騙的程度和我們試著阻止它洩露出去的方式已變得更為複雜,不過,我們可能仍需要把手放在臉上,特別是嘴上的慰藉。大吃一驚的時候,我們會本能的伸手摀住嘴巴。這種不自覺的動作是為了防止一種未經思考的情感在嘴巴被迫張開時洩露出來──我們需要時間評估。

所以,在面臨壓力或驚奇時,成年人仍不免把手伸向嘴巴。在涉及謊言的情況,手或許會放到嘴上(即一般所謂的摀嘴),這是掩蓋謊言,或者某件你覺得不該說的事情(來不及了!)的一種方式。大腦排斥這個虛假的信息,於是命令手去把它遮起來。手掌通常會遮住整張嘴,拇指指向耳朵(有時這會讓這個人顯出焦慮的樣子──若非漫天大謊,它通常是某種焦慮或懷疑的徵象)。

可能會與嘴交替出現的是用手托住下巴,而只有一指碰觸嘴巴的舉動,有點類似我們小時候比的「噓」,一指貼著嘴唇示意對方安靜。會做出這種動作是因為潛意識把訊息傳到手部,叫我們閉嘴。另一種姿勢是五指張開,遮住嘴唇。有時候,遮住嘴巴的是拳頭而非張開的手掌。這更常出現在對方聽了你的話而覺得你有所隱瞞的時候,他們採取手接觸口的姿勢是因為正在壓抑一股不自覺的,想要質疑你的衝動。  

突然蹺二郎腿表示不安  

但廣泛的研究顯示,身體最容易顯露是否在謊的部分,是下半身,也就是腰部以下。雖然下半身,包括腿和腳,都會受到我們的意識掌控,但因為它們離大腦最遠,特別是腳,因此當某人試圖欺騙時,它們會是身體最不受控制的部分。在壓力情境中,位於下半身的腳踝或許會彼此交叉,呈現我們熟悉的「鎖踝」姿勢。有趣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腳不會有什麼動作,手和臂膀的動作通常也會受限,呈現封閉式身體語言的叢集

有時你會見到上述姿勢的變種:用腳跟勾住椅腳(對男性是不自然的姿勢)。如果有椅臂的話,這通常會和緊抓椅臂同時出現,要不然當事人多半會雙臂交叉,或者極為坐立不安。這是人們有所隱瞞時相當常見的坐姿(或是感到焦慮或基於某種理由築起防禦時)。他們的身體與心理狀態既以這種姿勢達成和諧,這種姿勢自然反映了他們的負面情緒。只要他們堅守防禦姿勢,他們的腳就不會動了

上述例子,在不安時是處於不動狀態,不過也可能有一些出於不安的動作,透露類似的訊息。例如許多人會蹺二郎腿,而懸空的那隻會不斷上下、左右晃動或繞圈圈。有些人不會表現出這個動作。請觀察對方的會不會從靜止不動突然動起來;或是從繞圈圈變成上下踢動,這通常(不自覺的)洩露了惱怒或極度緊張的情緒。這可能會和偶爾蹺腳或偶爾把腿放下的動作一起出現。這些動作看來並不自然,反倒顯得矯揉造作。  

說話變慢或許在竄改事實 

非言語行為的第二部分,也是說話的非言語部分,能給予我們非常重要的線索,一旦配合其他身體方面的線索,便可透露許多信息。話會說得比平常慢是因說話的人正在仰賴記憶,而非事實。另外,他的大腦也有許多認知活動在進行,因為它正被要求以謊言竄改事實,也要避免經由身體洩露。當然,如果經過充分演練,說話的速率或許就不會顯現可察覺的差異

我們解釋什麼的時候,或許會在某些時刻出現可被人辨識的停頓或沉默。欺騙時通常會在字與字和句與句間製造比平常多的停頓。甚至會出現話說到一半、思緒未完成的情況,然後陷入一陣長長的沉默,而這個人不會回到原來那個點,而會起一個新的句子。音調可以是非常出色的衡量標準,暗示著人的情感變化,因為情感通常會使音調上揚,而這相當難以隱藏。所以聲音會變得比基線更高,也說不定會更大聲。

試著注意別人話時,眼神是否亂瞟,還動不動就閉眼睛?撅嘴、托腮、話時以手指掩嘴、一邊話一邊不斷調整坐姿……,這些身體語言可能透露風聲:對方不老實! 

一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研究報導:「眨眼,的確心不在焉」,研究人員提到,為了減少外界資訊的干預,專心想自己有興趣的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閉上眼睛。所以,別人在話,而你在想其他的事情的時候,閉眼睛的頻率就會增加,就成了眨眼了。有些人在努力解釋某個論點、覺得難為情或聽到令他們不高興的事情時,都會眨眼。眨眼過快本身告訴我們的是:那個人正感到不適。謊,或只是因某事遭到質疑,都會讓人處於壓力狀態,引發眨眼頻率增加。
 眨眼頻率增加是緊張或謊的焦慮表現,但眨眼頻率過慢的話,也會給人凌駕他人、目中無人的感覺喔。眼睛眨得比一般人慢,意味著眼睛閉上的時間比一般人來得久。眨眼慢慢的,為的就是將人阻隔於視線外久一點。有很多時候,這是我們的身體為了拒人於千里之外,封阻了不愉快的會面或壓力高漲的情境。英國佘契爾夫人接任首相之初經常就會出現習慣性閉眼的舉動,後來經過形象顧問的建議,她接受訪問時就幾乎戒掉這個習慣了。有些時候,人們中斷其他感官活動只為了專心思考。但重點是這種舉動可能會激怒聽者,並傳送錯誤的訊息──無論你閉眼是出於相反的理由,或純屬癖性而已。關係會破裂,全是認知的問題。
別把聽與聆聽混為一談:聽是生理過程。聆聽是心理過程。採用有助於理解對方觀點的方式來傾聽及回應,同時也表現出你真的在聽,是建立親密和諧的第一步。開門見山,拿出好料,因為聽眾的注意力是一項寶貴的禮物,值得費心爭取。提出解決方法,備齊補充資料.結論要清楚明確,千萬別賣太久的關子。不要花俏,一百個字能說清楚的,千萬別廢話連篇 

在推銷想法的過程中,欠缺信用是障礙之一,你的信用好不好其實存在於溝通對象的心中,建立信用有3種平台

1. 展現能力:拿出過往的輝煌成績,證明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實力與威信。

2. 展現專業技術:完成一件值得去做的事之後,人們會肯定你的能力,

   而你也靠著本事得到信用。

3. 展現可靠度:展現你這個人可靠又正派,而且不是道貌岸然的人,

   就能讓原本不認識你的人對你產生一些信任

0 comments:

Share good stuffs to friend * 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

只要能懂得「珍惜、知足、感恩、分享」,你就擁有了生命的光彩

Free Wellness Health info direct send to your mailbox

To subscribe our free eNewsletter, please enter your name and email below:

Name: Email:

You will receive immediate access. Whether you are a old or young, if you concern about wellness and health, this is the information you've been looking for... and it's totally free!

  © Blogger templates Newspaper III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